南“陈”北“李”,“李”就是李大钊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,“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”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。毛泽东曾回忆李大钊:我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的时候,正是在他手下很快地发展,走到马克思主义的路上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,是我们认识世界、把握规律、追求真理、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。巍巍上庠,国运所系。身处燕园的李大钊,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,并在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中指出不改造经济组织,单求改造人类精神,必致没有效果。不改造人类精神,单求改造经济组织,也怕不能成功。他用历史唯物的观点阐释教育本质,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构造都是表层构造,只有经济构造的物质构造才是基础构造,基础构造决定表层构造。经济问题的解决,是根本的解决,教育作为上层建筑,必然要受到生产力、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制约。同时,包括教育在内的上层建筑,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。
“试看将来的环球,必是赤旗的世界!”在《晨钟报》创刊号上,李大钊写下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,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,深刻阐明青年与国家的关系、青年的人生价值。他将《新青年》第六卷第五号,编成“马克思主义研究”专号;协助北京《晨报》副刊,开辟“马克思研究”专栏,发表一系列介绍马克思生平、学说和贡献的文章,唤醒青年人的斗争精神,为青年运动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。他把北京大学图书馆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,引导邓中夏、何孟雄、高君宇等一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,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骨干人才。他号召广大青年到劳动群众中去,走出了一条青年教育与工农结合的新路子。
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实际问题,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道路。1920年5月1日,李大钊和一些先进分子在北京第一次举行纪念国际“五一”劳动节活动,散发“劳工神圣”等传单,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思想影响。“在教育上、文学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,去应一般人知识的要求",在《劳动教育问题》一文中,他强烈呼吁为工人争取受教育权,改变少数人受教育,而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受不到教育的状况,彰显教育平等观。李大钊的教育平等观,还体现在对妇女接受教育问题的关注和对女性的真诚关怀上。占全国民半数的女子不读书不做工,这不是国民的智力及生产力一种大大的损失吗?正是在李大钊直接领导下,1925年3月8日成为中国妇女第一次庆祝自己战斗的节日、检阅自己力量的节日。
“我是崇信共产主义者,知有主义不知有家,为主义而死兮也,何憾也。”李大钊的音容与信仰,永远定格在人民群众心中,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之而奋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