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,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,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,共和国不会忘记,人民不会忘记。
孙家栋80寿辰时,钱学森寄来贺信,“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。”1967年,他被钱学森点将,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的技术负责人。从此,孙家栋与中国卫星结下不解之缘。
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,每项工程由卫星、火箭、发射场、测控通信、应用等数个系统构成,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。孙家栋则被人们尊称为“大总师”。
有人曾问他:“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?”孙家栋脱口而出:热爱。正是凭着这股热爱劲,他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,反而愈挫愈勇。20世纪70年代,孙家栋带领团队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,发射时出现意外。震惊过后,他带着大伙儿在天寒地冻中,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,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,最终找到失败的原因。一年之后,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。
昔有指南之针,今有北斗导航。北斗星,自古为中华民族定方向、辨四季、定时辰。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“北斗”命名,恰如其分。从2000年10月第一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,到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完成部署,20年来,44次发射,中国先后将4颗北斗试验卫星,55颗北斗二号、三号组网卫星送入太空,完成全球组网,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。
2020年7月31日上午,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。91岁的孙家栋坐着轮椅来了,他不仅是“两弹一星”元勋、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总体设计工作负责人,而且带领团队完成了北斗一号、二号建设任务,以及北斗三号立项和论证。
一切向前走,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。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,有两条路摆在面前。一条是:一步建成全球乃至世界主流,但不符合中国实际;另一条是:分步优先建成区域系统,但世界尚未有先例。中国的导航系统如何建设?孙家栋提出:“先试验、后区域、再全球”的“三步走”发展战略。第一步,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,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;第二步,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,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;第三步,2020年左右,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。
中国为什么要这么建?孙家栋解释说:“首先,卫星的数量可以少,我们集中精力为我们国家本土加上周边来服务, 这是我们经济建设最需要的事情。步子相对迈得小一点,可以摸索更好的经验来推动我们这个事业的发展。”这样一步一个脚印、向前走的求真务实,在同事们眼中正是搞科学应有的精神。
据统计,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多个航天飞行器中,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、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的就有30多颗,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。当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,已75岁的孙家栋,毅然接下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。而对于别人的不理解,他只说了一句话:“国家需要,我就去做。”
科学家往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,而工程师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。“嫦娥”在什么情况下发射,孙家栋认为,安全就发射,不安全就不能发射,其他因素都不必考虑。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,这位老航天人也禁不住热泪盈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