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世纪40年代初,毛泽东对范文澜说,我们党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。所谓“大事”,就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——《中国通史简编》终于问世。可谁曾想到,这部巨作竟是在一孔窑洞里、一盏油灯下诞生的。
我们共产党人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,不仅有我们的看法,而且写出了一部系统的完整的中国通史。这表明我们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,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了。对于《中国通史简编》的出版,毛泽东曾这样称赞。这部巨作的撰写工作,从1940年8月开始,到 1941 年上册(上古到五代)出版,1942年出版中册(北宋至鸦片战争以前)。对于历史研究,范文澜提出学习理论、掌握资料、文字表达、言行一致“四个问题”。他说:“理论和我们自己的整个思想意识、思想方法、生活行动全面地联系起来,才叫做马克思主义者在做史学工作。”从观点、体裁到语言文字,《中国通史简编》均以全新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。
当时的延安,物质条件极其艰苦,图书资料极其匮乏,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,驱动范文澜写出这部旷世巨作呢?
苦读于北京大学的范文澜,曾被名儒耆宿视为衣钵传人。“五卅运动”驱使他走出书斋,找到新的追求——为民族的独立、解放事业而奋斗。1927年至1936年,范文澜一边相继完成《诸子略义》《文心雕龙注》等著作,一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。他先后两次被捕,却从未改变对共产主义的追求。范文澜还撰写《大丈夫》来唤醒民众,激起抗日爱国热情。1940年,他来到延安,在《从烦恼到快乐》中感慨:“快乐得把铺盖丢在汽车上。多光明的边区啊!”正是对革命事业和延安的热爱,让范文澜奋笔疾书,铸就辉煌。
“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神似,最要不得的是貌似。”扎实的学术功底,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娴熟运用,让范文澜下笔如有神助。《中国通史简编》原计划写15万字,他几次托人带话给毛泽东,说15万字不够。25万字可不可以?25 万字不够45万字行不行?毛泽东让他放手写,不用管多少字。这部巨作曾引起轰动,可范文澜1954年在《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》中指出:“旧本《中国通史简编》有很多缺点和错误,我在1951年写了一篇自我检讨,希望引起大家的批评,帮助我改正。”高度的自我批评精神,让他为此进行了20多年的修订工作。
恩格斯指出: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,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。“板凳要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半句空。”这是成事的宁静,也是对范文澜治学态度恰如其分的概括。古往今来,“成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。”勾践因有卧薪尝胆的默默坚守,才有重整山河的辉煌;司马迁因有忍辱负重的默默砥砺,才有厚重汪洋的华章;曹雪芹因有十年呕心的默默耕耘,才为后人留下不朽名著。在这个意义上,守静以韧,谓之定;多养静气,能增定力。继《中国通史简编》后,范文澜还著有《中国近代史(上册) 》。他既懂得马克思主义,又熟谙中华文化,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