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花留在家里,只能自己看。如果搬到外面,既能美化小区,还能让邻居一起观赏。”自从小区有了“共享花园”后,605地质队家属院居民张明刚就把自家绿植“贡献”出来。每天早上到“共享花园”转一转,也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卫生死角变成居民打卡地,在樊城区清河口街道明晶巷社区不止一处,这些创意都是社区书记张育和居民唠嗑唠出来的。
环境变好了,烦心事没了,居民心齐了,曾经的“薄弱社区”变成了幸福港湾。张育说,坐在办公室里等,不如走到群众身边去,只有“唠”出新思路,才能“改”出高颜值。
书记唠嗑提升居民信任感
去年5月19日,初到明晶巷社区担任党委书记的张育,有些忐忑不安。
明晶巷社区共有3320户、8300余人,22个小区中仅有7个商住小区,其余全是破产改制企业家属院,最小的小区仅30户居民。社区负担重,基础设施差,物业管理弱,而且无集体资产、无共建单位、无拓展空间,是清河口街道出了名的“薄弱社区”。
小区基础设施差,问题自然就多,而且许多问题超出了社区管理范围。久而久之,问题得不到解决,居民便认为居委会不作为。张育刚到社区走访时,有居民吐槽道:“没啥好说的,说了你们也管不了,天天不干正事。”
“能不能解决是社区能力范畴问题,去不去管是社区工作态度问题。”张育认为,改变社区现状,首先要转变居民态度,让社区获得居民认可。于是,她每天早上7点就到社区,没事就在各个小区里转,和居民拉家常,晚上再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碰头解决白天收集的问题。
玉丰花园居民反映没有健身器材,社区帮忙找文体部门申请;城中雅苑小区老年人没有活动场地,社区协调兴建老年人活动室……
“能解决的,马上解决;不能解决的,想办法解决;想办法也解决不了的,就给居民做好解释。”张育说,社区工作人员的态度,居民看在眼里,记在了心里,有啥话也愿意向社区反映了。最多的一次,一上午有8位居民向她反映问题。
如今,居民对待张育的态度,从之前的视而不见,变成了只要看到她在办公室加班,就会送来热气腾腾的面条、饺子,提醒她注意身体。
犄角旮旯成了居民打卡地
居民的信任只是社区治理的基础,要让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共治,还需提升居民对社区大家庭的认同感、归属感和成就感。
以前,因缺乏场地,社区活动一直开展不起来。于是,社区协调部分小区,把停车位临时腾出来,开展文艺汇演、雷锋集市等活动,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去年5月至今,社区累计开展活动30余场,许多居民成了社区活动的铁杆粉丝。
红光紫都小区物业管理涣散,物业费收不起来,每月17日左右,电梯、增压泵等公共用电设备就会停摆,居民苦不堪言。社区得知情况后主动介入,组织召开十余场协调会,帮助分析居民自治和引进新物业的各种利弊,还组织业主到其他物业公司考察。今年4月15日,该小区由华韵物业接管,并加入清河口街道“大物业”管理模式。
605地质队家属院有两块约50平方米的小角落,因缺乏管理成了卫生死角。在社区牵头组织下,小区建立了“共享花园”,居民把自家的花草放在同一片区域,共同栽培,共同欣赏。如今,“共享花园”成了小区居民的打卡地。
该小区还推出共享空间,大家可以把家里不常用又舍不得扔的东西,如小孩的玩具、暂无用处的轮椅、闲置家具等放在共享空间,供其他居民使用,既方便了大家,又解决了楼道堆放杂物的问题。
共建共享激发居民积极性
“张书记,啥时候到我们小区来唠嗑啊?”“不急,马上就轮到你们小区了。”在明晶巷社区各小区微信群里,张育经常接到居民的邀请。
今年4月底,明晶巷社区推出“书记唠嗑会”,一周开展一次,轮流走进每个小区。唠嗑会上,居民不仅可以畅所欲言提意见,还可以参与小区解决问题方案的表决。自己的小区自己做主,居民积极性高涨,唠嗑会也从开始的吐槽会变成了茶话会。
为了进一步推进居民参与共建、共治、共享,社区组建了11支志愿服务队,并在城中雅苑小区开展“1245”工作模式试点。即,以社区党委为中心,依托小区党支部和物业公司,围绕帮扶、医疗等4支志愿服务队,打造小区“五心”服务模式。这对张育而言,只是社区蝶变的开端。
张育介绍,根据反馈,“共享花园”和“1245”工作模式已经获得了试点小区居民的认可,社区计划将这两种模式因地制宜在其他小区拓展,让更多居民享受优质的社区服务,让每一个小区都有自己的网红打卡点,增强居民的自豪感、幸福感。
从长远角度来看,社区各项硬件、服务配套的提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,仅靠“输血”无法满足,必须激活社区“造血”功能。张育认为,集体经济发展是未来社区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。她计划围绕幼儿及未成年人教育开办一家社会性企业,一方面缓解家长的压力,另一方面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。企业的经济收入用于改善社区服务、环境,用经济带动服务,让居民得到真正的实惠。(湖北日报客户端全媒体记者祝兆林 实习生 雷静怡 通讯员 易晓琴)
(作者:易晓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