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8点,定中门街道老年学校灯火通明。二楼的舞蹈教室里,“夜学班”的一群奶奶级学员跟着《又见江南雨》的旋律,翩翩起舞,仿佛重回少女时代。
定中门街道老年学校开设“夜学班”,是我市基层老年学校推出的又一项创新举措。
错峰上课更从容
“晚上不再只是散步、看电视剧,还能走进教室学习,我感觉自己回到了学生时代。”“白天围着灶台、家人转,晚上,应该把时间留给自己”……开学一个多月来,定中门街道老年学校的民族舞“夜学班”受到了不少银发学员的点赞。
“‘夜学班’是根据学员们的学习需求开设的。许多老同志白天有各种各样的家务事,只有到了晚上才有时间‘充电’,为此,在定中桥社区的大力支持下,定中门街道老年学校利用该社区二楼的活动室,在每周三晚上7点到9点,错峰开课。”定中门街道老年学校常务副校长王兰萍说。
王兰萍表示,之所以把民族舞作为“夜学班”的首门课程,是因为女性学员晚间的学习需求更大。
记者了解到,目前,民族舞“夜学班”的43名学员都是女性。
上课时,站在队伍左侧的黄联英跳得格外认真。黄联英很喜欢跳舞,退休后也经常去跳广场舞,直到小外孙的到来,让她又过上了围着灶台和家务转的忙碌生活。每天晚上,女儿、女婿把外孙接走后,黄联英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。
“之前,总是羡慕同龄的朋友去上老年大学。现在,‘家门口’的老年学校开了‘夜学班’,我也能走进学校学习了。我一定会珍惜这次学习机会,好好学习。”黄联英说。
在这个民族舞“夜学班”里,和黄联英类似情况的学员还有很多。
王兰萍表示,很多女学员白天要带孙子、照顾老人、忙家务等,只有晚上才有空余时间。晚间开课,更符合她们的需求。这一次开设的民族舞“夜学班”只是尝试,她希望日后这一晚间学习模式能在本校更多专业中推广,从而让更多老年学员有机会走进校园,享受学习的快乐。
学好专业去追梦
“手心朝上,旋转手腕,幅度要大一点,注意要展现手腕的美感……”在民族舞“夜学班”上,90后舞蹈教师任一帆向老年学员们详细讲解和示范了每个动作,随后,她又走进队伍,手把手纠正学员的动作。
站在第一排C位的王合华是民族舞“夜学班”的班长,也是一名资深的舞蹈爱好者。
65岁的王合华从小就喜欢跳舞,可由于家庭条件限制,舞蹈梦只能被深埋心底。王合华虽然没有机会专业学习舞蹈,但上学时一直都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。工作后,她经常参加各种文艺展演活动。退休后,她在人民广场组建了一支舞蹈队,带领着一群姐妹,一跳就跳了十几年。
“以前在人民广场上跳舞,我把在网上学到的动作教给姐妹们,最多算是自娱自乐。若是遇上下雨、下雪,这乐趣也就没了。现在有了‘夜学班’,大家可以在灯光明亮的教室里,不淋雨、不吹风,跟着专业舞蹈老师学习,大家学得更带劲儿、更认真了。”王合华说。
在任一帆的悉心指导下,王合华的舞蹈动作更加规范,表情管理也更加到位。在课后训练时,王合华还会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分享给一些零基础的新学员。
虽然每晚下班后再乘车赶到老年学校上课很辛苦,但任一帆很享受与这些阿姨们在一起的时光。在她看来,每一位民族舞“夜学班”的老年学员都是宝藏,她们不仅学习热情高涨,还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。
“夜学”引来上班族
除了老年学员,民族舞“夜学班”还吸引了附近的一些年轻上班族。
张静在天元四季城附近工作,看到街坊阿姨在民族舞“夜学班”学习,她深受感染,不仅加入了舞蹈学习行列,还承担了拍摄任务,为班级制作美篇。
学习让人美丽。76岁的方银玉身材挺拔,气质出众,是民族舞“夜学班”里年龄最大的学员。
方银玉告诉记者,曾经在一次体检中,她被查出患有高血脂,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在人民广场结识了王合华,自此,便开始了“习舞之路”。过了一段时间后,她的血脂降下来了,身体好了,精气神也足了。自此,跳舞成了方银玉生活的一部分。
2020年9月,定中门街道老年学校成立,在王合华的鼓励下,方银玉报名了该校交谊舞班。今年,得知学校要开民族舞“夜学班”,她又赶紧报了名。
“跳舞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让人拥有更好的气质。我们不能抹去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痕迹,但可以学习舞蹈提升个人素质,绽放出属于这个年龄的美丽。”方银玉说。
从建校时拥有3个班、100多名学员,到现在拥有16个班、600多名学员,定中门街道老年学校不断发展壮大。王兰萍表示,接下来,学校将继续秉持“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”的办学理念,以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为目标,加强教学管理,丰富教学内容,拓展活动形式,办好这一所“家门口”的老年学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