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宜城市南营办事处,有这样一位农民企业家冯德红,15年如一日,在石板上植绿,向荒山要林,助乡亲致富,写就一段“宜城版塞罕坝”的故事。
也许好多朋友没有想到的是,冯德红的绿色之梦,竟是源于他在外地的一次住宿!
那是2003年的3月,时任市政协委员的冯德红,随一家协会外出考察。在湖南益阳,考察团入住了当地的一座农庄。这座农庄远离城区,绿树成荫、空气清新、环境优美且静谧,休闲小别墅鳞次栉比,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在“那一觉睡得特别舒坦”的感叹之后,冯德红萌生也要建一座绿色农庄的念头。
说干就干。回到宜城后不久,冯德红便自筹资金380万元,租下老林场1500多亩荒山的使用权,开始了他的绿色之旅。其实,他当时并不知道,政策不允许在山上种树。身为一名多年的党员,他只能是缄口无言、望山兴叹。
转眼到了2005年,国家出台“退耕还林”政策,冯德红他那沉睡了两年的山地,才得以“重见天日”,派上了用场。
万事开头难。第一次大规模地种树,冯德红除了热情之外,技术方面几乎为零。冯德红想,“好树长不了,劣等树种应该没问题吧”。抱着这种观念,第一年,他雇工就着山势刨石种树。当时,香樟苗木1块钱一株,栾树一株只要9分钱。于是,他把桂花、香樟种在平地上,把栾树等便宜的树种,种在贫瘠的荒坡上。结果,当年植载的千亩栾树全部死光,损失达百万元!
一阵反思之后,冯德红觉得山上水土流失严重,要先对石头山进行治理。第二年,他请来挖掘机等大型机械,对石头山进行平整。随后,买来银杏、红叶石楠等苗木。这一年,还是由于方法不到位,苗木又是全军覆没,60万元投入全部打了水漂。
第三年,冯德红一边将山地整治成梯形,一边寻找土源覆盖石头山。当时,仅覆盖80厘米到1米深的土,一亩地就要花费2万元。综合算下来,一亩地成本高达5万元,比直接租用良田的费用,还要高出许多。
看着每天一车车黄土运上山,大型机械作业一天一万元的油耗,有朋友提醒冯德红说:“亏死了,我劝你还是别搞了!”冯德红苦笑之后把手一挥: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!
外人劝说,内部也出现了裂缝。看到这么昂贵的“学费”,在山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二儿子,也觉得父亲的搞法不靠谱,想撂挑子外出去打工。
在二儿子决意出去另谋发展,向父亲要点儿盘缠时,冯德红苦笑着对他说,儿呀,家里的现状你晓得,爹哪儿有现钱给你做路费!冯德红说,当年愚公先人要祖祖辈辈挖山不止,我们目前还没有那么艰难,怎么能被暂时的困境吓退呢。一番促膝谈心之后,儿子流着泪对冯德红说:老爸,我以后再也不提出门的事儿了,我要陪着您一起共进退、一起渡难关!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第三年,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,他们栽种的海棠、樱花、紫薇全部成活,冯德红终于迈出决定性的一步!
接着,冯德红乘势而上,再次加大投入,扩大种植面积。到了2012年,他所租赁的7000亩荒山,先后共植60多个品种、600万株苗木,实现了绿色全覆盖!
天有不测风云。2012年夏,宜城遭遇大旱,摄氏40度的高温持续了42天,冯德红安排人手不停找水源、给苗木浇水。可是,水浇进地里不一会儿,地面就干了。由于不堪高温的侵扰,冯德红眼睁睁地看着300多万株苗木,在挣扎中陆续死去。
亡羊补牢,为时不晚。冯德红咬着牙投入300多万元,在荒山上挖了30多口堰塘,大的水域面积10亩多,每口堰塘深5米;山顶更缺水,冯德红一鼓作气,接连打了3口200米左右的深水井。
2013年,冯德红的面前开始柳暗花明。那一年,市内外普遍开展“绿色家园”活动,他的许多苗木供不应求,“绿色银行”开始盈利。当年,仅栾树一个树种,就实现进账700多万元。
也就是打那以后,冯德红更加注重种植技术的学习与研究。每年,他都要和儿子们一起,出去学习考察,获取苗木种植经验。东到山东,南到广西,西到云贵,北到吉林,他们几乎跑遍了全国。如今,哪儿产什么树、哪些人是这类树的种植专家,他们都如数家珍。
譬如,红榉买回来要密植3年,栽不好就成了灌木;三角枫要8株一起抱团栽种,这样更易形成造型;大乔木要与小乔木套种,四季常青的树要和冬天落叶的树套种。再譬如,刚修复好的空地先种草,然后沤肥,如此循环3年后再开始栽树……
故事讲到这里,各位朋友不难了解,冯德红今天的成功绝非偶然,更不是侥幸所致。
常言道: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冯德红就是如此。在他小时候,姊妹六人再加上祖父、祖母和父母,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大口阔家庭。从懂事时他就记得,他们家一直都是“超支户”。迫于无奈,几个不曾参加劳动的姊妹,父母每天只让他们吃两顿饭!
于是,从上初中开始,冯德红在上学之余,就去采摘蒲公英、野菊花,或是上山捉蜈蚣,变些零钱弥补家用。寒暑假期间,别人家的孩子在树下乘凉、在家中烤火,他却扛着工具进山砍柴。从19岁开始,他骑着加重自行车,到河南的邓县、新野、社旗收购黄豆,然后驮回宜城销售;租用小型货车,到湖南长沙推销西瓜,到河南平顶山拉焦炭;1992年5月,他租地20亩,建起了水果大市场,开始经营以西瓜为主的农副产品。到1996年底,冯德红已经拥有400万的身价!
在这期间,冯德红多次受到欺骗和敲诈,有时甚至是刀光剑影。也正是这些磨砺,也正是这些付出与艰辛,成就了他那不怕挫折、敢于克难的斗志,加固了他永不屈服、永不言败的秉性,使他在收获财富的同时,更多的是收获了智慧与胆识。
一山变绿不算绿,千山皆绿才是春。近几年,冯德红在获得成功之后,采用公司+合作社+农户的模式,以生态农业绿色经济为依托,指导和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林果产业,与乡亲父老携手共走小康路。期间,他先后帮助乡邻发展林果近万亩,每年为附近村民提供劳动岗位5万多个,给付工资约500万元。
官庄村村民曾庆亮的妻子长年有病,2012年又患上糖尿病,使这个低保户更是雪上加霜。为了挽救这个破碎的家庭,冯德红在优先安排老曾上班的同时,还另外划给他4亩山地,并免费提供树苗和相关物资。
纵观冯德红“占山为王”的故事,与许多事物发展一样,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、由量变到质变、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。起初,他为荒山植绿,完全是崇尚湖南那座山庄使然;后来,他通过不断实践,逐步领悟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,从而坚定了义无反顾的决心;再后来,随着绿色事业的成功,他的思想境界也在不断升华,并将帮扶村民向荒山要绿,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。
冯德红说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,道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,也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。当代愚公多壮志,敢叫裸山变青山。冯德红说,只要初心不变加油干,梦想一定能实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