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康清,男,1966 年 7 月生。从技术员到研究员,从本科到博士,多年来,邓康清一直坚守在军工科研一线,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题。其主持研制了“长征五号”排氢燃烧系统点火装置,保证了“长征五号”运载火箭发射的安全。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5 项,授权专利 12 项,发表学术论文 80 多篇。(据2019年湖北日报报道)
万米高空跳伞供氧器,其关键的变压吸附制氧技术世界上曾仅美、法等少数国家掌握。邓康清不信“这个邪”,最终自主设计出了原理试验样机,让国产装置一样处于国际领先水平。为了实地验证供氧性能,他带领试验队历时半个多月,行程 7200 公里,在平均海拔 4700 米的高原区域进行试验。蓝光阻隔薄膜、高原车载移动供氧站、煤矿新型开采器产气具……,一项项航天技术和产品在宇航、船舶、无人机、煤矿、油田等领域得到应用,新产品经济贡献上亿元。
“长征五号”是我国首次采用氢氧发动机。邓康清带领课题组同年轻的小伙子们一样在野外试验,先后试验 150 余次,次次成功点火。
2016年 11 月 3日20时,我国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“长征五号”在海南文昌顺利升空。
“消氢点火装置安装在发射平台上,能在火箭发动机工作前的2、3秒内,点燃火箭发射的‘第一把火’,利用喷射出的高温、高速燃气金属粒子流,将发射前排出的大量氢气,在还未达到可爆炸最低浓度前先行消除,以保证运载火箭发射的安全性。”四院42所系统中心主任邓康清介绍。
此次火箭使用的消氢点火装置的出厂和交付,正值襄阳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。
2020年2月底,四院42所接到通知,产品需要即刻送往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。由于离汉离鄂通道全部实行管控,原计划由襄阳直接运往海南的方案无法执行。
为确保产品按时交付,保证重大航天型号发射进度,经航天四院协调安排,四院42所决定和位于西安的航天四院储运部合作,采取接力护送、绕道陕西、重庆等地的方式进行交付。
“尽量做到参与人员最少、接触范围最小、防控精准到位,确保万无一失。”邓康清说,接到任务后,该所第一时间制定严格的疫情防控方案,按照交接节点倒排计划,协调办理人员、车辆通行证。
2020年3月2日,产品检测出厂,按照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,由技术人员、保卫人员和司机组成的3人小组“全副武装”,对产品进行全面检查、封装和转运。经过全面防疫消毒,产品安全送抵福银高速鄂陕交界的漫川关。
与此同时,四院储运部的5名押运队员2辆车组成运输小分队抵达漫川关。
按照疫情防控要求,双方人员在交接过程中不见面、无接触,先由一方人员完成卸货后迅速撤退,另一方才进入现场火速装车。仅用半个小时,双方就完成12箱、近1吨产品的交接及装卸任务。
疫情期间,运输路线需要避开湖北,且全程不得离开高速公路。经过路线优化,他们决定由陕西绕行重庆,再经过黔、桂、粤三省进入海南。这条最优路线单程超过2500公里,纵贯五省一市,除陆路外还要途经水路、山路。
2020年3月4日,运输小分队安全到达文昌航天发射场,完成产品交付任务。
邓康清要求技术人员专门制作了产品使用安装说明视频,并24小时随时待命。产品刚刚抵达发射基地,四院42所技术人员全部“上线”,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在线连接,点对点指导完成产品的现场安装、调试工作。
“尽管受疫情影响,我们不在现场,但经过更加全面、仔细和精确的工作,确保了重大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。”邓康清说。
2020年5月5日18时,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,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。由邓康清领衔研制的消氢点火装置,成功应用于长征五号B火箭,为其成功发射保驾护航。